中國IPO大而不強 註冊制被鑽空子
2023年11月1日

中國兩大交易所IPO融資規模連續三季位列全球首兩位,股市交投卻依舊淡靜。萬眾觸目的IPO註冊制粉墨登場,原意是提振股市,卻破發甚至造假屢見不鮮,為本已被嚇怕「遭割韭菜」的投資者,帶來新一波信心危機。

撰文:李俊杰

今年2月,中國股市踏入今年下跌周期,也是中國IPO註冊制正式出台的月份。官方稱要藉此提升上市制度的包容性和投融資的便利性,尤其要滿足科技創新的需要。註冊制之所以可以高效審核擬上市的企業,全因其更多是靠訊息披露義務人的自律﹝表一﹞,審查方式為形式審查並採取事後監管。然而,註冊制有為股市帶來生氣嗎?答案顯然是:沒有。

IPO投機者瞄準註冊制
據統計,今年內已有超200家企業終止IPO,佔申請企業數目43%,創近幾年新高(撇除2020疫情首年)。其中,深交所出現讓股民嘖嘖稱奇的一幕:所抽查的16家IPO上市公司中,3家被拒絕上市,13家自動撤回上市請求,全軍覆沒。這些事件無不反映着,IPO上市企業貪從膽邊生的心態,正在鑽註冊制的自律空子。

今年前三季,上交所及深交所在全球集資新股融資額排頭兩位,合共為263隻新股融資3234億元人民幣,但在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林曙看來,這非百分百好事,「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很快、量很大、規模很大,但是品質不高,證券市場、債券市場亦如是。企業關聯交易很多,廣泛存在財務造假,最為常見就是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,中小投資者被當作韭菜」。

林曙進一步解釋,由於企業經常包裝上市,「你會發現中國很多公司上市以後,表現就不如上市之前好。主要因為企業為了上市,就把所有資源用來提升現在的指標,而忽視了未來的發展……」,因此不少有研究發現,中國上市公司的股價與國家經濟成長沒有相關性,情況有別於先進國家,令到投資者更有戒心。

所謂的把資源押在上市前,即挖空心思爭取以較高的估值、較高的發行價上市,然後看着股價free fall破發(跌破發行價)。回顧今年上市的263隻A股,當中51隻首日破發;截至10月中旬升至120隻,個別幾隻累計跌幅超過60%。

細價股才破發?非也。內地晶圓代工「二哥」華虹半導體貴為今年全球IPO集資額第三大的企業,今年8月在上海科創板上市的第四個交易日已破發,股價迄今累計下跌10%。連國家重視的高端製造業,也逃不出破發命運,投資者被迫坐艇,怎叫人有信心?

不願具名的內地投資機構負責人H先生向記者指出根本的問題:誠信。協助過不少企業上市的他坦言,改革開放以來,市場習慣粗放式生長,企業家過於貪婪,「前幾年有個飲品項目IPO,沒有關係人脈還拿不到股份的那種,估值被高估很多,我沒有要。某銀行領導還說我『太過穩重了,就是不好』……

——節錄自11月號《IPO輸印尼 港股深層次矛盾》